2/05/2009

[The F Issue] Chat - 酷兒天線

文/Ting

還記得從美國狂燒到台灣的拉子影集《The L Word》首季中,Dana戀上甜美女廚師Lara,卻苦惱地向好友坦承自己缺乏分辨拉拉訊號的「gaydar」嗎?為此,一群姐妹淘便前往Lara的餐廳擺陣展開gaydar測試,包括觀察她手指甲的長度(因為是廚師所以沒留指甲)、看到兩個女人接吻的反應(結果沒反應),最後祭出大絕招──派出帥氣中性的Shane使出四目交纏的放電絕招,結果還是無勞無功!

一直以來,拉子的性別與性向辨識度在台灣社會一直都若隱若現,一來是由於大眾對伴侶關係的想像仍限於異性戀式的期待,因此保持身分「不透明」的曖昧模糊,往往成為同志們在主流社會生存的保護色。其次,透過外在 (例如體態身形、穿著打扮、舉止言行)來判定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角色仍究是有風險的策略。因此,不論是擇偶還是交友,對同志來說,要在人群中穿過重重陷阱覓得圈內知音並非易事。究竟,同志們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彼此辨識呢?傳說中可媲美神奇地六感的gaydar到底如何運作?有哪些線索會讓它逼逼作響呢?

同志雷達 The Gaydar
Gaydar,是英文gay(同志)與radar(雷達)所結合而成的字彙,多直譯為「同志雷達」,意指辨識出一個人性向(包括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還有異性戀)的直覺本能。在美國大眾文化中,gaydar被認為是在幾乎缺乏任何資訊的情況下,能以無法言傳的內在系統感應陌生人發送「同志光波」的能力。此「光波」通常暗藏於挑戰傳統的社會行為、職業與裝扮中,例如女性的小平頭和男性的緊身皮衣。有趣的是,gaydar不僅僅是同志圈內公認的神奇經驗,西方學界亦對此作了相關分析,許多歐美研究者致力於從身體表徵或生理結構中找出辨識同志的記號,從頭髮漩渦、指紋、音頻、體味、大腦皮層到基因組合,儼然將性別與性向身份建構為生物性的一部份,並試圖想把「辨識同志」的步驟納入「科學知識」中。

然而,這樣的觀點真的符合同志感情的真實經驗與需求嗎?此一「讓我看看你的頭頂,採採你的指紋,分析你的染色體後再決定我們性向如何適不適合當情人」的論調未免令人失笑。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就曾指出,gaydar其實並非科學分析所能詮釋。現任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的William Lee Adams曾在他1999年的哈彿大學畢業論文中指出,(美國)男女同志具有比異性戀還敏銳的gaydar,並歸納出造成此現象的兩個社會因素:一則是由於處於污名化同志的社會結構,男女同志不得不練就了一身機敏的gaydar來偵測四周環境,以避開反同性戀者的歧視;二則是由於身為社會中的相對少數,同志們必須倚賴自身的雷達來尋覓潛在的感情伴侶。Adams這兩點分析相信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台灣在地同志文化圈中gaydar的養成過程。更重要的是,台灣拉子們也憑藉著集體文化記憶與社會經驗伸出酷兒天線的觸角,互動著交流著,過程中有辨識彼此的秘密樂趣、試探異性戀家人朋友的緊張刺激,還有一籮筐「踩到地雷」的尷尬糗事!

拉警報之以貌取人法

「她到底是不是?」永遠都是個美麗的謎題,答案也總令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在台灣拉子圈中,中性氣質的T能見度似乎總是比符合傳統女性化期待的婆還高,「短頭髮、平胸、無腰身剪裁服裝、單耳穿洞或穿一排洞,沒近視也可能帶著黑框眼鏡。」一個七年級的拉子朋友和我說,這大概就是台灣現下經典的T模T樣。除了穿著打扮,拉子們在舉手投足間也總是無法被既定的「女性氣質」所框限,舉凡大剌剌的敞腿而坐、隨性的站姿、走路寬闊的步伐等都是會觸動gaydar的小細節。另一個運動T朋友阿牆則是憑藉聽覺和動態觀察:「我會看她的手,她用手(拿東西)的方式,還有聽聲音。T的手部線條比較有力量,聲音也比較低頻吧!」旁邊的女友小優還笑著補充:「而且踢不會留指甲,除非她沒有性生活!」

可是當中性打扮逐漸成為女性時尚的一部份,「以貌取T」也可能會踢到鐵板,更何況,在不同的社群和時空背景下所衍生出來的女同次文化也有所差異,就算在同一個文化圈中,也總是有特立獨行的個性分子拒絕被標籤化。

無以名狀的心領神會

「婆就跟一般女生差不多,真的很難看出來,『不分』顧名思義就是不容易分啊!」以上,相信是許多拉子們gaydar短路時的「殘念」。許多人辨認婆的方式是靠她身旁的T,或者是經過相處後從她的性格言談中推敲。張娟芬在《愛的自由式》中就點出婆的養成和表現是內隱大於外顯的。然而即使是女性氣質也是有多種層次,並會和個人性格結合而有不同的展現;隨性自在、不拘小節、一派自然、自由奔放又心細敏感,往往是其突出的特質。

在以貌取人法之外,更多拉子們是靠眼神交會和眉宇之間傳遞的一種默契來認親。記得有一次坐在一個T友人的機車後座,在等紅綠燈的十幾秒間,她和隔壁機車騎士對看了一眼,等車開走後她得意地跟我說「剛剛那個是!」我當下大驚,「可是她帶著戴著安全帽和口罩耶,這樣你也可以喔!」果然,就算只是在等紅綠燈的片刻或在捷運車門間的擦身而過,多一秒的目光注視或若有似無的微笑頜首,都是令gaydar逼逼作響的無線光波啊。這種無以名狀的心領神會可以發生在任何性別角色間,而且那電光石火的一眼瞬間傳遞的大多是認同與歸屬(有時候甚至是情慾),和某些路人帶著敵意的瞪視可是全然不同的故事。

來一堂關鍵字測驗

當然,如果是在同志的場子相遇的話,那對方八九不離十是圈內人,或至少是友善的直同志(straight gay,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但是如果是在非「自己人」的場子遇到令人躍躍欲試的對象,那就可以來一堂關鍵字隨堂考了。

關鍵字系列一:著名的同志文藝作品。屬性為婆的小青曾經在一場誠品辦的讀書會中遇到一個中長髮但言談之間散發著英氣的女孩,當她隨意問到:「你最喜歡的台灣作家是誰?」英氣女孩:「邱妙津。」小青當下雷達大響,仍鎮定的回答:「邱妙津是吧,我比較喜歡陳雪。」兩人相視一笑就從《鱷魚手記》、《惡女書》到歷任女友全聊開了。誰能不知道「拉子」一詞正是語出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呢?此人此書已是台灣女同志文學的經典;陳雪《惡女書》的同女情慾書寫也難有人能出其右。除此之外,曾改編為電視劇的小說《逆女》、電影《蝴蝶》、《刺青》等都是測驗指數高的拉拉關鍵字!

關鍵字系列二:典型同志出沒場所。不愛讀小說看電影的朋友也別灰心,T吧或同志團體名稱的感應指數一樣高。不分的小羊就曾經在家族聚會中偶然聽到一位遠房表姐說她去「Esha」「喝飲料」。她便在餐會後緊張兮兮地與表姐相認,最後兩人指著對方大叫:「我早就懷疑你很久了!」其他諸如「搖滾看守所」、「Taboo」、「FUNKY」、「晶晶」,簡稱「熱線」的同志諮詢熱線等團體也都是實用的keyword喔!

gaydar當機?刻板印象使然

最後,必須提醒大家地雷區的存在。許多「誤識」的例子最後證明gaydar不是當機而是過分強調「刻版印象」和「角色區分」令人誤會。換句話說,以「娘不娘」或「man不man」來判斷男女同志,在越來越多都會美型男(Metrosexual,愛美的異性戀男生)和湯姆女孩(Tomboy,打扮中性的異性戀女生)的台灣中產階級社會中是有點以偏概全的。雖然,從外在表徵去解讀身分在許多文化中皆普遍存在的現象,像美國社會以膚色、髮質判斷種族,而台灣習慣以口音判別省籍,性別身分也是在這樣一個人際網絡中被不斷地觀察、檢視。這些現象顯示出某些身分的確具共享某些特質,但同時也顯示出這個策略有其盲點和強化刻板印象的副作用。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很多情況下,個人的「行為」並不完全等於「身分」。

回歸到人與人相處的原點,重點還是在真誠相待,也不要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讓自己與「美麗的例外」擦肩而過。而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樣貌和內涵是與時俱進,不斷翻新轉變的。當小眾次文化滲入流行文化中展現更多元的性別樣貌和裝飾自我的多重選擇;當gaydar不再是非異性戀者的獨享專利而是多數人能夠互相理解、尊重包容的基礎,我相信那會是值得期待的價值融合。

0 comments:

關於《莎孚島誌》

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女詩人莎孚(Sappho)在名為蕾絲堡(Lesbo)的島上為她的情人們抒寫生命的詩歌。2008年末,我們是一群在台灣島上為跨越各種性別氣質的女人/孩們書寫現代莎孚人故事的編輯義工。

我們是發行了兩期的《莎孚 SAPPHO》雜誌編輯小組,在歷經了原出版公司倒閉倒薪水、刊物發行遙遙無期的風雨後,覺得自己像是汪洋中的孤島,漂泊無依……

所以有了《莎孚島誌》。

一本發揮孤島精神,寧鳴不默的拉子線上雜誌
一本不甘寂寞,永不妥協的跨界女性文化本事
一本在島嶼上誕生,屬於我們台灣莎孚人的情詩

有妳們,我們不寂寞。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