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009

●捕捉青春黑洞中的時間、記憶與愛●與《亂青春》李啟源導演對談

採訪、撰文/Missbee 攝影/Peter 美編/ong
##ReadMore##
還記得二月剛看完《亂青春》媒體試片會時我眼角還掛著淚痕,腦海中已經開始構思想問導演的問題。當時直覺這是一部有點非主流的電影,雖然電影海報中穿著制服的女主角們是那麼像日本純愛小說的封面人物。
然而,《亂青春》究竟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女同片?校園成長片?女性電影?還是又一副欲望青春女體的文藝腔?我們可以用哪些角度來觀看它感受它?

拍完一群大男孩的故事《巧克力重擊》之後,執導了關於三個女孩的《亂青春》,接下來計畫拍攝一部「幾乎沒有對白」的電影的李啟源導演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每個人看電影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透過聲音光影的變化刺激得到快感和想像世界的動力,有的人希望在黑暗的電影院中宣洩情感,而有的人企求在別人的故事中尋找認同和生命出口。但我想不論妳/你是已經在電影節看過《亂青春》還是打算四月要去看《亂青春》,都不會想錯過這一篇「集大成」的對談:

"女孩之間的感情細緻而有層次,而男孩只會彼此搞砸對方"

《亂青春》這部電影在講述什麼故事?
《亂青春》是三個少女的惹火青春記事,描述身處荷爾蒙肆虐下的青少年,如何在錯亂、迷惑、癲狂的成人世界,摸索愛和溫暖的可能。
導演當初如何開始這部電影的構想?
劇中的三位女孩,都在我北藝大的班上,長達一年的課程相處下來,讓我對女孩表達情感的方式,深深著迷。女孩之間的感情細緻而有層次,跟男孩只會彼此搞砸對方,很不一樣。於是我把她們叫來,每個禮拜一起喝兩三次啤酒,一個月後,故事就出來了。

「青春」對你來說是什麼?這部電影裡有導演自己對「青春」這個概念的投射嗎?

「青春」是種很不自然的狀態,有點邪惡,卻很過癮。有時凶猛,有時暗自神傷,有時渴望一個溫柔的眼神,有時除了高喊Fuck,哪裡也到不了。《亂青春》不只是寓言,它本身就是個青少年。


"我想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光影在寫詩"

電影中的時間敘事運用了大量的倒敘、插敘、補敘等非線性的方式,又有許多重覆(overlapping)的片段,讓人覺得像是一組被打散又試圖被重組的回憶,也像是劇中主角們各自流動的意識,請問導演選用這個敘事結構說故事的用意是什麼呢? 和導演的文學創作經驗(詩、小說)有關嗎?

時間不停流逝,記憶不斷被修改,所謂「過去」,無非是現在的投射。藉由剪接,我讓過去式變成了現在進行式。於是在我們的記憶裡,一切都像是正在發生:午後的蟬鳴,肩頭的鳥糞、公園的鞦韆架,洞穴的浴缸,蓮花池旁的廢車場,空游泳池,海邊的雷雨……我們的青春。

有次夏宇跟我說,看電影就知道一個導演平常是不是讀詩。我問她怎麼看?她說就是可以看得出來。我想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光影在寫詩。
影片中黑白與彩色交錯的片段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安排是後製時的靈感還是拍攝時就設定好的呈現方式?

電影是一場夢,夢境中有時出現黑白,有時出現彩色。劇中三個女孩子,各自活在彼此的記憶中,像夢一樣的存在。在剪接時,我嘗試用不同的色調來說故事,我發覺顏色比語言更管用。出於演化的需要,我們不能太相信語言,但我們依賴顏色。

"你給女孩子一根菸,她們會給你一百種抽煙的調調, 不像男孩子只想把你新買的外套燒一個洞。"

「菸」或「抽菸」在故事中有某種象徵意義;阿咪和Angle是校園裡唯一抽菸的兩個女生,她們還為了一支煙打架。導演後來也拍了一部叫做《菸》的短片,請問「菸」在《亂青春》裡的隱喻是什麼?導演對女孩子抽菸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嗎?
菸是個很渺小的存在,為了一根菸打架,你當然知道目的不是為了一根菸,而是菸背後的什麼。我不喜歡兩個人在打架前,還要講一堆有的沒的,像電視劇那樣。點一根菸給演員,很奇怪的,他們會傾向少話,而且很快的融入環境。特別是女孩子,你給她們一根菸,她們能給你一百種抽煙的調調,不像男孩子只想把你新買的外套燒一個洞。
除了「抽菸」外,小步和Angle摀著臉假裝吐/換氣,以及阿咪看著小步在空泳池中漫舞的那幾幕,似乎都彼此有關,請問導演安排這些細節是否有關連或者其他用意?

劇中三個女孩,分別在個自生命不同的時間點相遇。Angel和小步在高校時的秘密洞穴裡,創造了她們自己的儀式。後來阿咪承接了這個手勢,這是她進入Angel和小步私密部落的入會手勢。

"男人在把別人搞砸的同時,也把自己搞砸了。"
劇中很明顯的描繪出兩組彼此對照的父女關係,Angle和癡肥喪志的爸爸 vs. 阿咪和和年輕女子外遇出軌的父親,這兩組父女在片中也有很精采的對手戲,請問導演為什麼會想呈現這樣的父女情結?為什麼劇中的「父親」是軟弱的、失敗的形象,又,為什麼「母親」這個角色在故事中是完全缺席的呢?
我周遭的朋友,大半是單親家庭,三個女演員,也有兩位出身於單親家庭。單親家庭,我想,有百分之九十(如果不是更高),是被男人搞砸的。男人在把別人搞砸的同時,也把自己搞砸了。就像拳擊手把別人擊倒,自己也留下了後遺症。在我的電影裡,「母親」沒有缺席,女孩不管幾歲,都是母親,她們是這個荒涼星球上,唯一的安慰。




"情欲像黑洞一樣……
不論同性或異性,它讓我們既痛苦又快樂。"
劇中Angle在小步面前自慰以及阿咪自言自語地敘述和小步男友發生關係的這兩幕都是大膽且突破性的演出。對導演來說,女性同性間的情欲是什麼?是否想藉著《亂青春》呈現(年輕)女性的情慾?


宇宙間存在許多謎,情慾是其中一個。它像黑洞一樣,吞噬所有。不論同性或異性,它讓我們既痛苦又快樂。人生裡面,又快樂又痛苦的事並不很多,因此它讓我著迷。

三位女主角各有什麼特色?

她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美麗著。
阿咪乍看就像甜美的鄰家少女,當她說出自己黑暗的一面時,格外駭人。Angel讓人感覺很多很多故事會發生在那張魅力無窮的臉上。而小步,原子發行的文宣說她是本格派少女。本格派少女是什麼意思,我也不懂,不過大概就是那個意思。
導演拍攝這部戲只花了18天,但是對主要演員們的表演訓練和默契培養其實有近一年的時間。請問導演和演員們合作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火花? 所謂的即興表演是怎麼發生和進行的呢?

火花?豈止火花?我會用擦槍走火來形容。每次啤酒時間到了,她們就嘰嘰咂咂跟我講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我也不曉得是真是假。有點想法時,就寫下來,像詩那樣的形式。然後到拍片現場,大家到真實的情境裡,我再把她們告訴我的亂七八糟的事,用我的方式,講一遍給她們聽,然後就像催眠般,東西源源不絕出來了。

"《亂青春》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時間、記憶與愛。"
有些之前在台北電影節看過《亂青春》的網友在部落格上表示他們覺得這部電影是以"男性的角度去刻劃青春女性",換而言之,即某些觀眾認為這是一部由男性觀點主導的女性電影,對於這樣的意見導演是否有所回應?

《亂青春》這部電影是在和觀眾接觸後,才開始了它的生命。只是我從未料到它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喜歡的人,視若瓌寶;討厭的人,恨之入骨。幾乎沒有所謂的中間灰色地帶。從台北電影節、東京影展,鹿特丹影展,一路到德國曼漢姆影展的評審團決選會議,都是如此。未來的韓國索爾女性影展,我想大概也不會例外吧。對某些人大膽前衛的東西,對某些人就是混亂失控。一方面被指控父權心態,男人性幻想的產物,一方面又被視為女性電影,被選入國際女性影展。這種現象,對於創作者的我來說,確實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到底拍出了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亂青春》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時間、記憶與愛。我在每秒24格的膠捲上,說了又說。
那些我在膠捲上沒有說的,就留給觀眾了。你可以當女同片看,可以當性啟蒙片看,可以當情感教育看,可以當詩看,可以當情色片看,當然更可以邊吃爆米花邊看。
"台灣的觀眾最有趣……
從制服癖到女性主義,而且對票房比我還擔 心。"

有設定或假想《亂青春》的潛在觀眾是哪一個族群?

我為那些敏銳而有想法的觀眾拍,我發現這樣的觀眾,往往是青少年。
亂青春》先前在在台灣、德國和日本的影展都有映演過,請問來自不同文化圈的觀眾對這部作品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嗎?
歐洲觀眾看片好認真,像徵、隱喻、後設、蒙太奇,什麼都感興趣,唯獨不從同性戀的角度看,我喜歡這樣,性傾向本來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情慾也不過就是抽一根菸的長度嘛。日本則有很多熟女來看,她們的熱情不輸青少年,甚至留著淚對我說,我拍出了她的青春。台灣的觀眾最有趣,問題五花八門,從制服癖到女性主義,而且對票房比我還擔心。
請和大家預告下一部作品
製作的環境和條件,讓我越來越不喜歡複雜的東西,簡約到了極致,最好連對話都省了。下部作品《沈默的愛》,顧名思義整部片幾乎沒什麼對白,想描述那種語言到達不了的愛。生命的真實永遠不存在語言裡,話愈少,我相信,觀眾愈能進入人物當下的情緒。

【導演簡介】
啟源,畢業於政大心理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碩士,及巴沙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電影碩士。他是台灣著名的作家及詩人,他的文學作品曾獲得中外文學詩獎、及【中國時報】副刊文學獎、【聯合報】副刊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各大文學獎項的肯定,電影劇本作品【牆眼】、【少女殺人日記】分別於1991、2001年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1992年到1995年之間,拍攝了數部短片作品,並完成了電影劇本【颱風紀念日】,這部電影劇本得到國際上優秀劇本大獎。1997年,他首度執導的劇情片【颱風紀念日】,在美國各大影展得到熱烈迴響,並得到1998休士頓國際影展新導演銀座獎及Dance with Films最佳攝影獎,並獲邀為1999台北電影節國際影展參展影片。


自1998起,即在好萊塢影視後期製作公司New Island Entertainment擔任創意總監一職,2005年回台完成輔導金劇情片【巧克力重擊】,並入圍包括東京國際影展、阿姆斯特丹亞洲電影節、台北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等多項國際影展。2008年完成的電影「亂青春」榮獲2008年德國曼漢姆影展榮獲國際評審團讚譽獎,更於2008年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2009鹿特丹影展受邀放映,在國際影壇廣受好評。目前兼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並且籌備2009拍攝電影【沈默的愛】。





0 comments:

關於《莎孚島誌》

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女詩人莎孚(Sappho)在名為蕾絲堡(Lesbo)的島上為她的情人們抒寫生命的詩歌。2008年末,我們是一群在台灣島上為跨越各種性別氣質的女人/孩們書寫現代莎孚人故事的編輯義工。

我們是發行了兩期的《莎孚 SAPPHO》雜誌編輯小組,在歷經了原出版公司倒閉倒薪水、刊物發行遙遙無期的風雨後,覺得自己像是汪洋中的孤島,漂泊無依……

所以有了《莎孚島誌》。

一本發揮孤島精神,寧鳴不默的拉子線上雜誌
一本不甘寂寞,永不妥協的跨界女性文化本事
一本在島嶼上誕生,屬於我們台灣莎孚人的情詩

有妳們,我們不寂寞。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